在数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,诈骗手法也不断翻新,逐渐从传统电话骗术、街头诈骗,演变为结合社群媒体、虚拟投资平台、假冒官方机构等高度复杂且隐蔽的犯罪行为。近年来,台湾民众在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攻势下,财产与资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特别是在2025年,假投资、假交友、二维码陷阱与SIM卡盗用等新型诈骗案例频传,受害人数与金额屡创新高。为了提升大众的警觉与防范意识,本文将整理当前在台湾最常见、最具欺骗性的最新诈骗手法,并提供实际案例与防范建议,协助您与身边亲友远离诈骗陷阱,守护自身权益。
类型 | 说明与手法特色 | 风险与提醒 |
---|---|---|
假投资诈骗 | 假冒理财顾问、投资顾问,引导加入 LINE 群组或 App,诱骗转账投资。 | 损失金额最大,单周达 10 亿台币以上。 |
感情诈骗 | 利用交友网站、社群平台假装谈恋爱,骗取信任后诱导投资。 | 常伴随感情操控,防不胜防。 |
假退款/假缴费二维码 | 诱导扫码进钓鱼网站,骗取账户信息或转账界面诱导输入密码。 | 二维码张贴在商店或简讯中,极具迷惑性。 |
假冒客服/法院诈骗 | 自称银行、警察或法院人员,发送简讯或视讯恐吓配合调查。 | 常利用“拘票截图”恐吓受害人。 |
SIM卡交换诈骗 | 冒用个人资料向电信公司过户 SIM 卡,从而控制短信认证与账户。 | 可窃取银行账户、加密货币钱包等。 |
二次诈骗 | 受害者被骗后,又被假冒单位以“追回损失”为由再行骗取手续费等。 | 常发生在原诈骗已曝光后,打着“救援”名义。 |
以下是针对台湾当前最热门的“假投资诈骗”所整理的详细素材,包括常见诈骗话术、截图范例、协助长辈防骗技巧,以及判断投资 App 真伪的方法。
假投资诈骗
感情诈骗
感情诈骗是最容易使受害者陷进泥沼,诈欺犯利用人性的「同理心」或者换个词叫「恻隐之心」来产生一个煤气灯效应(Gaslighting)和PUA(Pick-Up Artist)混合的氛围,使受害者主动给出资源帮助,而受害者无形之中也「默许」自己的行为,通常诈欺犯罪充分利用受害者的「愧疚感」以及受害者心理拉扯的状态来制造特殊神秘感,让受害者产生莫名的期待感。
当期待产生,就会进一步的产生依赖感,受害者会一步步的陷进去,而这也是诈骗集团最常使用的剧本,因为这些诈骗集团知道受害者在现实社会中是孤独的,没有精神依附或情感依赖,诈骗集团只要把握住这两个心理状态,就能有效囚禁受害者的内心。
虽然受害者用金钱购买心灵寄托,但是这份心灵寄托是假的,完全没有必要,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孤独的,一定要在有限的人生里,追寻自我。
二维码诈骗
风险:可能直接盗走银行、Line Pay、街口等账户资金。
假冒客服/执法机关诈骗
话术常见句型:“你涉及洗钱案需冻结账户,请配合调查。”、“我们已发出拘票,如不视讯说明,将立即拘提。”
有些诈骗还会利用 AI 换脸技术制作“视讯笔录”,以假乱真。
建议:若对方要求“全身镜头画面+证件自拍+转帐验证”,请立即挂断!
SIM 卡交换攻击(SIM Swapping)
二次诈骗
诈骗常见话术(话术式样举例)
诈骗截图范例说明
LINE 群组界面常见「假投资”操作流程说明图」;常搭配群组吹捧帖
有关“假交友投资”流程的示意图,如「假交友→投资群组→操作演示」
骗子营造真实同温层,让你看看其他“获利者”的截图与感言;增加信任假象
如何协助长辈防骗
识别投资 App 真伪/投资平台是否合法
防诈骗小贴士 陌生人主动搭讪+谈投资=100%诈骗。 二维码最好从正规来源扫,实体店看到贴纸换过的要警觉。 银行、公家机关绝不会透过 LINE、简讯或视讯要求你提供账户或证件。 投资永远不可能稳赚不赔,任何“保本高报酬”都是谎言。 若已被骗,请尽快拨打 165 举报,并向银行/警局报案冻结账户。